所有奇蹟都來自累積

 

作者:輔仁大學 醫學系 林泰谷

 

Meed2014

↑ 正在收聽: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

 

醫學教育沒教的事,一定要學。

 

而且,報名要快,一瞬的猶疑,就會錯過十三段故事齊聚一堂的感動。

 

感動在於,今日站上舞台分享精彩歷練的講者們,不論是堅持醫療的道路,與體制和解,抑或是從醫學界走向社會、走訪世界以尋找生命的解答,甚至開拓醫療專業之外的全新領域,皆誠摯而勇敢的述說著,他們一路走來的初衷與想法,如何面對挫折、迎接挑戰,乃至未來將堅持的道路。

 

進入臨床實習之後,於臨床技能操作、個案導向學習、專題授課之外,聽到前輩學長姊們分享寶貴的經驗與生涯建議,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意外收穫。回憶起來,最常聽到的結尾與開頭竟是,「現在當醫生,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

 

而這樣的轉變,很可能是醫學教育還來不及教的。

 

還記得蔡依橙醫師曾寫道我們都先是個「人」,然後才是「醫護人員」。』

 

研討會上午的七位講者,從各種角度呼應了這樣的主題,林秉鴻醫師在 SARS 現場的深刻紀實與真切發聲賴奕菁醫師 與 黃寒裕醫師 於事業發展中的目標重整再出發,陳志誠醫師自問「如果有絕不放手的事物,是不是有些就可以放手」,李紹榕醫師 與 倪秋華律師 仔細分析的風險教戰守則,柯紹華醫師橫越四海所領悟的專業發展策略,在在給予已成為、與將成為的醫療人深刻的啟發。

 

給生命更多回憶」三位講者的分享,可說是與醫療最切身相關,卻不是最常見為醫者所投入的領域。

 

張志華醫師由恍如昨日的實習醫師悲傷案例,談到成立組織,於體制內外,積極爭取醫療勞動人權,「自己的醫界,自己捍衛」,讓後輩們於再度落淚之後,也能重拾勇氣。

 

柳林瑋醫師不借助投影片的公義理念傳達,令人反思,關注社會的變化與困境,在看清楚發生的痛苦之後,了解痛苦,才能找到解脫之法。

 

最震撼的,是趙鈞志醫師簡短卻堅定的回答:「因為我想去而且我能去。」成為無國界醫師,顧慮與準備條件有千百種,但內心真切的理由,就只需要一個。

 

前一年年初的《年輕世代優勢何在》研討會,蔡依橙醫師、劉育志醫師與綠角醫師,分享了他們從興趣發展出第二專長的獨特經歷,而 2014 年的今日,當時的三位核心講者,已然跨出傳統的醫療領域,於各自的第二專長中,開創了新的天地。

 

短短時間的生涯轉變令聽者感覺如此自然,從而相信「所有奇蹟都來自累積」。

 

曾聽前輩們說過,從醫學領域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是最重要且困難的事情。

 

然而,漸漸開始覺得,確認心之所向,可能是困難的,但追隨心之所向的行動力與策略,才是更重要而艱鉅的任務。又如蔡校長提示的回家作業,現階段尚無法做到三個問題,一次滿足,但在精進專業的過程中,這三項作業將提醒著、激勵著我們向更精實的方向努力

 

醫學教育沒教的是,我們還有不願去顫的悸動,且將繼續強勁下去。

 

附記:
第三次參加新思惟團隊舉辦的大型研討會,可以發現新思惟的活動正在快速的演進變化,除了維持貫串全場的概念主軸,與良好的周邊軟硬體支持之外,也逐漸面臨到講者的多元性、跨領域、嘗試突破主題、時間限制、演說形式等挑戰。但相信經過多次的激盪與能量累積,將會引動更多更驚豔的化學反應,產生全新的元素。因此,將會萬分期待下一次新思惟帶給大家的驚喜!(編按:謝謝,的確我們一直在努力,也希望未來的活動能讓您喜歡!)

 

 

所有奇蹟都來自累積。新思惟國際

 

 

本篇發表於 心得回饋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