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問答] 國際現況:在我看了這麼多國家的經驗之後

 

作者:柯紹華

 

柯紹華醫師國際討論

 

Q:想問柯老大,大陸醫療的發展,台灣醫生有甚麼可能的角色和優劣勢分析呢?是否有可能成為對岸醫療業的資本家(非領薪水的醫師勞工)?

 

A:第二個問題很好回答,找個有好爸爸好媽媽的大陸對象結婚或再結一次婚。第一個問題我會在演講中回答,謝謝。

 

 

Q:請問牙醫師有甚麼新的獲利模式,包括大陸市場以及新的五港一空國際醫療專區等,有什麼可能的經營方式或外國曾有的 model 可供參考?

 

A:在國際醫療上,牙醫要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調整原本需要序列治療的項目。所以在國際醫療專區中,牙醫可以生存的,反而是在牙醫不發達不普遍的國家(如杜拜),而且是以看自費病患為主,這和其他科別的國際醫療有很大的區別。所以牙醫要思考的國際醫療是到目標所在國的到點服務模式。

 

 

Q:前進中國的中國化與國際化的優缺點在哪裡?

 

A:先國際化,再決定要不要中國化,就不需要回答這個問題。

 

 

Q:台灣的醫療水準相較於美日並不遜色。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醫院與基層診所的醫療人員,該如何因應,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進而能夠吸引外國人至台灣?

 

A:看您怎麼定義醫療水準,還有和周邊國家是比哪一個部分。不同的國際目標客群,所需要的競爭力不一樣。缺乏國家整體醫療戰略,基層人員就很難有所適從。

 

 

Q:想請教高中和 EMBA 的學長柯大,以醫師個人從醫學專業跨足到管理的心路歷程,另外帶著醫院行政經驗去對岸做輸出,您認為是可以持續的方向?

 

A:可以好好安穩的當醫生誰要這樣作賤自己,當然是遭遇許多人生的不測風雲。台灣的醫院行政經驗其實在對岸沒什麼用,相信我,要真的在那邊蹲下來才看得到人家需要你什麼。

 

 

Q:如何與其他領域合作,整合台灣的醫療產業?

 

A:請期待新思惟國際後續相關主題。

 

 

Q:請問在堅持醫療道路上,國內的醫療前景如何?面對鄰近國家醫療水平提升,我們真的只剩下服務跟品質了嗎?

 

A:醫療前景不是醫療的問題,而是國家資本的問題。國家資本和經濟國力下滑,連服務和品質都很難保得住。

 

 

Q:希望能多了解各國醫療現况,還有出去的管道與條件。

 

A:有腳、有眼睛、有錢、有時間就可以辦到。

 

 

Q:如何安排國外短期進修,跟對方醫院取得聯繫?費用除了花老本,有沒有可能有補貼?

 

A: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自由最可貴。

 

 

Q:既然健保把定價權給奪走,那為何有實力的醫師不行自訂價格來選擇想要服務的病人?以外科來說,把開刀的能力比喻成餐點,目前擁有米其林實力的主廚跟夜市的廚師所領的薪水相同,但是餐點好吃程度卻是有所差別,難道米其林主廚不能自己出來開家高級餐廳,專門只招待付得起昂貴菜單的客人,而付不起的人還是有夜市的食物可吃。這其中所遭遇的困難是「醫德」的枷鎖還是有錢人不夠多,亦或是其他的原因?希望各位醫界的前輩能夠幫忙解惑,感激不盡!

 

A:供應端的實力不等於需求端的價值。從技術創新到創業之間的死亡幽谷,有太多的 key successful factor 及 key failure factor。我不是說這個模式不可行,而是要把懂做菜和懂開餐廳的 know how 和 know why 分清楚。不然您可以上網盤點有多少米其林大廚的所在餐廳是自己開的。

 

 

Q:如何突破健保困境,開創個人品牌,自行定價,創新醫療服務?

 

A:要看什麼科別,不同科別有不同的遊戲規則。有的科別可以這樣玩,但是有的科別這樣玩反而是死路一條。Innovation 不等於 branding,branding 不等於 pricing power,這要完全分清楚,不然會死得很難看。

 

 

Q:外科 young VS 都會遇到,門診不容易有病人來找你治療,內科的病人一定是轉給老師們,只能靠 on call 收急診病人,狀況差又都還沒有建立醫病關係,自然容易有糾紛。急診人不夠,要外科下去 cover,累得半死還要被說只會靠體力賺錢。生不出 paper ,只好繼續輪急診。被老闆派去念研究所,到底能對臨床工作有什麼真正的助益?因為沒有自己的品牌價值,也還需要再磨練更有獨特性的手術技術,始終想要再進修增添實力。然而現實面就是不從事累死人的輪班就沒有足夠的收入。健保把中小型醫院全部打死,外科又不適合開業,只能依附在大醫院裡面當最小咖的外科醫生,不聽話就準備走路。蔡 P 與其他先進總建議大家要跳脫「學位、教職、論文」的模式,但現實是這三個都不追的話,在醫院更是沒有存在的價值!臨床早就被老師們佔死了,分不到樹葉間隙的陽光,小苗如何生長?

 

A:革命、出走、等老樹死或你先死,三選一。

 

 

Q:現在進行中的學歷通膨、勢不可擋的波蘭以及中國學歷完全開放,勢將使得醫界中的階級流動更加僵化。對於無計畫離開台灣或大中華地區執業的醫師,哪些方面的核心能力是最重要、短時間內最無法被取代的?應該如何在戰略上為人生規劃做更好的準備?

 

A:醫管西進,醫療南進。看您未來20年喜歡怎麼樣的生活,回頭檢視需要怎麼樣的能力。

 

 

Q:未來二十年內,台灣醫療的走向如何?年輕醫師如何不僅 survive,還能活得更好?

 

A:台灣醫療的走向,就掌握在各位的手中。如果沒有要離開的打算,那就開始動手打造您想要的世界。

 

 

Q:健保破產後,平凡百姓怎麼辦?有親人從事醫護產業,未來何去何從?

 

A:要等健保破產才想「怎麼辦」,那到時也只能「被怎麼辦」了。不要想未來慘狀發生後要如何面對,而是要想如何一起盡力讓慘狀不要發生。

 

 

Q:跨領域的醫師真的會比較有競爭力嗎?

 

A:這完全要看所在市場導向的需求,即便是在當下,二十年磨一劍的醫師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本篇發表於 課前問答 並標籤為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