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藥丸,藍色藥丸?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

 

作者:許志遠 中醫師

 

許志遠醫師攝影

 

這是我首次參加新思惟主辦的課程,以前常聽學弟說「課程很值得來,但是不便宜。」剛好碰上有興趣的主題,於是光速匯款報名參加了。一方面是看看講者怎麼說,二方面是看一場好會議 (蔡校長說的三爽:講者爽、參與者爽、規劃團隊爽) 是怎麼策劃的。(編按:我是說三贏啦,三爽是蔡欣宇說的……XD)

 

今天與會的十六位講者個個強棒,有的仍在醫療現場奮鬥。有的把醫療帶到更多維度,他們治療的對象是海外人民、社會還有醫療界本身。有些已經離開醫界,用第二專長繼續發光發熱。關注議題或許不同,共同的特點是,他們都是覺醒者。看出目前醫療現況出了問題,想辦法去改變自己或是改變社會。

 

今天聽完以後其實心裡有種無力感,這些醫界菁英留在醫療現場仍然是中堅份子。是什麼力量或結構逼他們離開崗位呢?廢話,當然是健保啊。這種結構性的問題,當台灣社會提出結構性上的解答,才是醫師這種稀有財能安心留在醫界的解決之道。我還是認為,國家花了這麼多資源培養出一位成熟的醫師,又逼其離開醫界完全是浪費社會資源的行為。

 

首先,林秉鴻醫師在 SARS 期間的經驗,點破了醫界的黑暗與人性的光明。絕大部份是馬茸市長的問題,當然也別忘了太空人局長邱小姐。

 

接著是 賴奕菁/黃寒裕 醫師的滿分歸零談自行開業,我只覺得羨慕,因為你們是從滿分歸零,回歸基層,而我只能在基層,從零開始啊 (中醫訓練制度的不足那是另話)!從頭開始就在基層耕耘的我,超懂你們辛苦的。

 

陳志誠醫師的發展經驗太特別了,讓我驚覺原來也有醫院願意欣賞這樣的醫師。還有那超漂亮的咖啡拉花跟巧克力,人生樂事啊。

 

李紹榕醫師與倪秋華法務長這對神鵰俠侶告訴我們,在醫界 (尤其是重症科) 走跳,是多麼可怕與需要明哲保身的事。行醫紀錄器絕對是需要的,以求自保,也是告訴病人,醫師不是吃素的,亂討誠意只會踢到鐵板。

 

柯紹華醫師以其醫管及豐富的海外參訪經驗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太過聰明,但得讓人知道你是聰明人。」也點出台灣醫界瘋狂參與 JCI 的迷思。對想往管理及國外發展的人,短短的演講讓人了解許多該懂的事。

 

我想這些對現階段仍想在醫界混口飯吃的人,的確是很有幫助的。

 

下午的課程跳出醫界框架,趙鈞志醫師的戰地經驗,柳林瑋醫師的公民 1985 以及沃草平台,張志華醫師的醫勞盟,這些經驗我想在在告訴我們,許多的悲劇都是制度面造成的,一個一個救,緩不濟急。從制度面上的變革才是根本治療。2014 年是台灣公民意識覺醒的一年,一次又一次的人民發聲,讓人覺得將沉船的台灣有了希望。但是後面還有好多問題,等著我們去努力。

 

劉育志醫師/白映俞醫師,這對外科醫師轉專職作家的故事真的很有趣,兩者一搭一唱的告訴我們外科的辛苦,懷孕竟然還要燒菜花。在事業家庭與健康中,是沒有辦法全拿的,只能妥協取其一二而已。

 

劉育志醫師的投影片,在臉書上轉載超過 500 也是令人驚奇,原來開診所比開 7-11 還不值 (但是中醫診所三千多間總額只有二百億,看來真的要趁早跳出紅海啊)。

 

綠角醫師的財經興趣,意外成了專長,同時也告訴我們,興趣能否當飯吃的關鍵,在於是否能滿足某種需求解決某種問題。

 

蔡校長的壓軸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願意來上這樣的高價課程,其實是得站在消費者角度想,讓這筆錢成為有用的投資而不是無用的開支。同時也得問自己身為受雇者,如何讓老闆覺得我的薪水是筆投資呢?

 

聽完十六位講師分享,走過十六種人生。對醫界的無奈,是讓他們出走醫界的重要原因。但是走出醫界需要很大的勇氣及能力。能清楚看清是一回事,勇敢跨出那步又是一回事。

 

電影駭客任務吞下紅色藥丸的真實世界,遠比虛擬世界殘酷,但這才是真實人生。

 

有膽量跨出那一步嗎?該問問我自己。

 

 

跨出那一步 新思惟國際

 

 

本篇發表於 心得回饋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