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oger Chuang
從念小學到上大學,我最痛恨的就是寫心得報告了,但是新思惟學校蔡校長辦的研討會,卻讓我主動想寫心得與大家分享,原因無他,就是太感動、收穫太多了。
花 9800 元可以得到 16 位醫療界精英的經驗,其實是很便宜的,有人捨得花了更多的錢去看演唱會,或看球賽,或看表演,如果都不覺得花錢手軟,那怎麼會覺得參加這個 CP 值超高的活動,報名費是「貴」的呢?簡直就是搶到賺到。
堅持醫療的道路
首先登場的是「堅持醫療的道路」,由六位在不同醫療領域的演講者,述說他們的經驗與一路走來的歷程。
溫文儒雅的黃寒裕醫師與霸氣女中豪傑賴奕菁醫師,鉅細靡遺地告訴大家,開業要注意什麼事情,如何滿分歸零,其實是砍掉重練,在開業上了軌道之後,接下來的目標就是自我實現。
陳志誠醫師很明顯的是用蔡式風格的簡報技巧來跟大家分享他的故事,他沒有碩士學位,沒有教職也沒有 SCI 論文,藉由閱讀各方面非醫學的書籍充實自己,也體會到良好的運動習慣是很重要的,在醫療本業方面因為接了醫院的教育工作,讓自己更有成就感;最令人驚奇的是,喝咖啡吃巧克力,深入研究到最後可以創業,這….未免太強了吧?
李紹榕醫師一登場就氣勢非凡,他告訴我們,在這個醫療崩壞的時代,我們當醫師的應該要有什麼心理準備,先顧自己,再顧病人;要善用行醫記錄器,留下對話記錄以免不時之需;走內外婦兒科,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所以要清點團隊成員;行醫就像走江湖,就算下一站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也不能絕望。
李紹榕醫師的賢內助倪秋華法務長,緊接著陳述醫療的法律實務面,她糾正了我們一些錯誤的觀念,例如在衛生局的調解階段,記載反而不應過度詳細,以免日後變呈堂證共,調解書中也切勿出現「願意道歉」,「XX 部分處理上有疏忽」等等字眼,之後進入檢察署或法院開庭階段,也盡量不要用醫界的思維來應對,因為檢察官法官非醫療人員,就怕他們的自由心證是對我們不利的,也不要勉強回答不記得之事。
柯紹華醫師對國際醫療現況非常了解,在看過那麼多國家的經驗之後,他的策略是「醫管西進、醫療南進,結合在地產業鏈,創造合作性事業」,最後建議我們,行醫之路必需「願意看、願意聽、願意問、願意蹲下來」,最重要的是「Don’t be too smart」。
給生命更多的回憶
第二個section是「給生命更多的回憶」,由邱建勳醫師先做引言,邱氏風格的簡報就是「華麗、簡單又切題」。
趙鈞志擁有一般醫師沒有的健美身材,更有著一般醫師沒有的無國界醫療經驗,去過那些想都沒想到過的世界,從一位小兒外科醫師變成一位「會開各種截肢跟摘除眼球手術的小兒外科醫師」,他的經歷、他的膽識,令人大開眼界,我只能用欣賞的角度來看待。
接下來,這次研討會的隱藏版的演講者出現了,柳林瑋醫師是唯一沒有準備幻燈片的演講者,這反而讓大家更仔細聆聽他的演講,就像在凱道上對三十萬人演講一樣生動。
他的理念,「我們先是個『人』,然後是個醫師」,針對政治、社會上的不公不義,他付諸行動,爆發力百分百,用高效率的方式來監督國會、監督政府;他認為,我們不需要做「公益」,因為那是根本是制度的問題,「公義」其實比「公益」還要重要;也提到他想做的就是爭公義、爭權利,可是幫別人爭取權益,可能是不道德的,有可能反而害了別人,自己的權益要自己爭取。
柳醫師演講行雲流水,思緒清楚,沒有冷場,沒有贅字,真的是非常佩服這位年輕醫師口才。
醫師受雇就是勞工,若沒有相關勞動法規之保障,講的白一點就是「醫奴」。醫勞盟的理事長張志華醫師和一群醫界夥伴,極力扭轉這個現象,主張「自己的醫界,自己捍衛」,相信當個人力量匯集成團體力量時,我們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醫界),很高興現在政府也承認醫勞盟是醫師勞方代表,這是醫界一同努力的結果,希望政府可以還給醫護人員一個免於恐懼的工作環境,我們反過勞,期待不要再有下一個林彥廷。
走向不同的世界
接下來壓軸的是「走向不同的世界」,劉育志醫師跟蔡依橙醫師是完全離開醫療領域,而綠角與白映俞醫師則是半離開的狀態,但也以第二專長為主業。
蔡欣宇醫師的引言非常有趣,把這幾位醫師比擬為 primary tumor,學習的目標是像侯文詠醫師一樣能夠 distant metastasis。在去年年初「年輕世代優勢何在」醫療生涯策略研討會時,三位醫師都還在醫療領域,當時綠角與劉育志醫師都表示要靠理財或寫作當作主業還有一段路要走,可是沒想到這麼快才一年多的時間,就已經有這麼大的變化,不曉得蔡校長當時有沒有想到,以後就是像在這樣專職於「辦活動」,經營策展團隊變成他的主業?(編按:報告,當時沒有,是活動結束後逐漸發酵的。)
劉育志醫師跟白映俞醫師,一搭一唱,好像在唱雙簧,分享他們一路走來的歷程,白醫師用很詼諧的漫畫來描述一些事情,令人會心一笑,而劉醫師用統計上的資料來分析,他們倆告訴大家「最最昂貴的成本就是生命」,我們走醫療這條路,必須「評估風險、成本、收入」,這是學校沒有教的,另外老師也不會教「如何取得平衡」,人生沒有全拿的,幸福快樂在於你所關注的事物,而非全部擁有!我們自己要知道,我是人,不是機器,不要只是個會幫人看病的人,千萬要搞懂生命配置。
綠角也跟大家分享他的理財之路,如何發揮第二專長,「從財經讀書筆記,到投資論述體系」;他回答了很多人的疑惑,「興趣能否當飯吃?視情況而定!」,如果只是把興趣一直當成是興趣,那就是有限的,但如果因為有興趣,開始精進與專業化,那取代原有專長就有可能了;而興趣能否當飯吃的關鍵,在於是否解決了他人的某些問題,是否滿足了他人的某種需求,也就是說,你的這個興趣是不是一個「有用」的興趣?綠角覺得,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吸引新的粉絲,而不是為了既有族群吸引他們的注意,我們不需預設未來發展,只要走下去,路就會顯現。自己的事業,自行定價,推出產品與服務,經由實際市場驗證能否被接受,職業跟人生的關係,應該是「職業為你的人生服務,不是人生服務你的職業」。最後兩張slides是結論,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MD Can be ? Keep Walking」。
最後是蔡校長介紹他獨豎一格的創新模式,「從國際學術舞台,到新創策展團隊」,有一些人很會做研究、很會做簡報、很會辦活動,蔡校長把他們集合起來,把他們擅長的本事經由上課傳授給大家,但是使用者付費,尊重講師的智慧財產權,也重視付費學習者的權利,這就是新思惟團隊的精神之所在。
如果一筆一定得花的錢,都一樣,那當然是挑便宜的,那叫做「開支」,如果一筆錢,支出後可以提升競爭力、有更高的收入甚至更美好的未來,那當然要挑好的,那個叫做「投資」。來上新思惟國際的研討會或小班課程,無庸置疑絕對是一種「投資」。
蔡校長從臨床醫師、國際學術舞台到創立新思惟國際、成為策展主持人,一路走來,告訴我們他的理念,就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想,成為投資而非開支。除此之外,誠實面對自己,才能有人文的深度與自信,也是他成功的祕訣。
收穫滿滿 下次再來
七個小時課程,十六位菁英的經驗,我時時刻刻幾乎都是全神貫注在聽,彷彿是吃了興奮劑,一點睡意也沒有,聽說這就是上新思惟課程的特點。
最後還能說什麼呢?就八個字,「收穫滿滿,下次再來」。
收穫滿滿 下次再來 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