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不是只有一種成功

 

作者:家醫科醫師 Ellen Chen

 

Meed2014

 

過去,我從來不是個叛逆的小孩,偶而仰望金字塔那端,只嘆自己才能不足無緣到達;現在,步入中年的我,卻期許自己有「暴民」般的膽識,勇於挑戰單一價值觀的思維,和不合時宜的框架。

 

蔡 P 的策展引言才剛開始 5 分鐘,說到「當年輕人觀察到,這世界有很多和先前所想的不一樣,想找人討論,結果大老們/神主牌卻說:那些是邊緣人,那些人不合群,別聽他們的….」頓時我腦子裡「轟」的一聲……楞了幾秒。

 

因為就在不久前,無意間提及這次新思惟活動,有巨塔裡前輩,瀏覽講者 CV(履歷)後點評:「這個…設計概念是不錯啦….不過….看看這些 speaker,這些人其實都是醫界的邊緣人啊…

 

「邊─緣─人 ?」我腦海浮現一張張孤僻乖張冷漠的臉,實在很難和這些活力十足的講者連結起來。「您的意思是……」好歹這名單裡有博士、主任、文創作家和財經部落客,半數以上具雙領域雙專長,哪泥…?

 

「這些畢竟都不是真正處於金字塔尖端的人」大概我的臉部表情藏不住驚訝,前輩補充:「我覺得,如果能找主流價值裡面的成功人士來講,會更有說服力。」

 

討論並沒有繼續。我離開巨塔核心許久,以為這世界對成功人士的定義已然多元化,但顯然不是。

 

想起旅外作家陳之華,記錄女兒在芬蘭受小學教育的一本書「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有一次台灣阿嬤跟孫女說,當年她幼稚園時的同學現在都「很優秀」。「什麼叫優秀,阿嬤?」待旁人解釋指的是「功課很好」後,孫女直覺答:「功課好不叫優秀啦,那請問他們在音樂上表現也很傑出嗎?擅長什麼運動嗎?有沒有其他的 talent 或是 hobbies 呢?優秀不是只有功課好,應該還有某些特別擅長的東西,或是人格特質吧?」

 

女孩的直言,道出華人傳統價值裡面,對於「優秀、成功」的定義太過單一。我們的社會總是推崇那百分之 20 的菁英,使之成為其他百分之 80 平庸者的標竿,而忽略所謂平庸者也有獨特長才。限制多元發展的結果,便是當世界迅速改變的時候,許多人已經失去應變能力和跨出舒適圈的勇氣了。

 

幸而有新思惟,醫學教育裡面不教、不能教、沒人教的事,他今天破天荒的做了。

 

每一則故事都很精采,那些用生命血淚挫折換來的人生經驗,化做一張張的 slide,詼諧中有沈重。聽著聽著,行醫 16 年來的浮光掠影,也跟著浮現眼前。回想起醫師訓練過程中,偶而總有幾位適應不良的學弟妹,或有同儕承受研究升等壓力之苦,如果當年有陳志誠醫師的經驗分享,那會是多麼療癒!(編按:真的!我也覺得他的故事好療癒。) 另外,陳醫師竟然曾經在颱風天的阿里山親手接生 2 名嬰孩,想想看這年頭我等家醫科醫師們,幾人能夠!

 

無國界醫師趙鈞志的 故事,對習慣行走在既定道路的我又是一大震撼。本身是小兒外科的他,說到在一次任務中,進行眼球摘除手術,成功後,有位美國醫師稱許:「嘿,JACK,謝謝你,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親眼看到眼球摘除手術!」趙醫師淡定回答:「喔,彼此彼此,我也是第一次親眼看到!」(趙:我上網到 YouTube 找影片,看兩次就硬著頭皮上了。)(哄堂大笑)回歸醫療的初心,今天文明世界的醫療法規、給付規範、臨床 guideline 打造出一個個按部就班、依法行醫的保守醫師,若有一天,即使規範崩解了,遇到類似情境時,我們願意為搶救生命而冒險的勇氣還存在嗎?

 

不同於其他早已熟悉的講者,以上二位是我在上課前完全不認識的,因此特別記下當天的衝擊省思。

 

有朋友問「上這些課,到底對你有什麼收穫?」最大的影響,顯然是在原先單一傳統價值觀的路上,有更開放的視野,或許受益最大的會是我的孩子們。看多了白色巨塔內受困的靈魂,再看看今天巨塔內外這些各擁所愛、充滿自信的講者,我期許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機會多認識自己、熱愛生命不畏挑戰並能發展所長。至少,不要再有下一個鄭捷。

 

至於每次心得都要提到學費的問題,因為……自從去年陸續上過「簡報技巧高峰會」「青年醫學研究論壇」和「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後,宅宅女醫我突然莫名其妙開始有演講可接,算盤打完,發現今天和前三場的報名費其實都已經賺回來了。所以,我只有一個請求,在我接更多演講之前,新思惟可以不要再漲價嗎?XD (編按:……學姐,我們會盡力!)

 

 

自己的成功自己定義 新思惟國際

 

 

本篇發表於 心得回饋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