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Q:建構經營一個成功團隊的過程與經驗?
A:領悟,有分「頓」悟跟「漸」悟。但組織一個團隊,絕對只有「漸」構一條路。因為共同信念的形成,以及伙伴對你的信任,是需要時間去經營的。
以我來說,曾經帶領過的團隊,有介入性治療、心臟血管電腦斷層、研究寫作、刊物編輯、大型科部帶領、國際會議舉辦 以及現在的 新思惟國際。如果您仔細看過我過去的活動團隊成員,也仔細觀察過每次活動,我們請來幫忙的朋友,會發現重複率很高。
同樣的,您可以觀察當代最優秀導演:Christopher Nolan,從出道至今,常跟他配合的演員就那幾位,連音效、攝影、視覺、後製,都是熟悉的伙伴。
這些,都是在每一次的戰役、每一次的合作中,伙伴們靜靜觀察你,決定你這個人可不可信、是否志同道合,經年累月所「漸漸」累積而成的。
Q:當腦袋中有想法、願景,但似乎周遭的人或者現在的體系環境離這個目標還有點距離(甚至遙遠,可能因為沒想過、或覺得很難、不可能、做不到),高手們建議如何去尋求資源以及找到有志一同的夥伴一起齊心打拼?或者如何改變周遭的環境讓組織朝自己想要的方向走?
A:如果您想看前人歸納好的資料,關鍵字為 change management。不過管理學理論就是那樣,讀起來頭頭是道,能做到的沒幾人。
我建議您看 Kotter 的八步驟作法:
- 建立改變的危機感,並提供具說服力的理由。
- 取得足夠的改革權力,並建立核心團隊。
- 創造新願景,以領導變革並制訂相關策略。
- 組織內部充分溝通願景,讓每個人都甘願。
- 釋放權力給關鍵人,協助去除障礙、鼓勵冒險、給予犯錯的空間。使他們能完成新願景。
- 小規模的成功,要給予獎勵,增加往新願景前進的群體動力。
- 鞏固戰果、重新評估變革,往更大的計畫挑戰,並隨時調整。
- 公開宣布新作法與組織成功之間的關係,讓全組織的人相信。
你可以把前六個步驟視作「跨出第一步」,第七點則是「跨出第二步」,第八點叫做「讓大家相信他們會走路」。
然後你會發現這個分類法蠻實用的,因為大部分的組織變革,都死在 1 – 6 做的不夠。
Q:一直有追蹤學長的網頁,但還沒來得及報名過新思惟課程。很佩服學長的心胸,願意把所學分享出來。我想請教的是,您是怎麼自學的?因為說實話,雖然自己常常找書看,參加各式會議,但總覺得沒有抓到訣竅,也不可能隨時有大師請教。如果自己不先表現優秀,前輩也是選擇性地帶人,變成優著更優,弱者連想跟上都缺資源。所以那個「自學力」,變成最關鍵的問題。另外在還沒有學到很好之前,怎麼調適心情?謝謝您。
A:我曾帶過很多伙伴成長,多數時候,我認為年輕世代的學習能力都很強。但有個「心魔」無法克服,就是:一直不能相信「別人作得到的,我也作得到!」
缺乏這種霸氣,在自學的路上就會半途而癈。
當然,大師都有大師的訣竅跟技巧,但他們也是摸索而來的,不管是個人要學會特定技術,或者國家要找到自己的出路,都應該有這樣的霸氣:「我一定會想出辦法的!」
就像 25 歲的林飛帆,以及 23 歲的陳為廷。有「大師」教過他們:怎麼守住立法院?怎麼建構抗爭策略?怎麼讓全世界媒體知道台灣狀況?怎麼反制台灣既有的媒體壟斷嗎?
沒有!
因為他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抗爭自己學。
對於政治、對於學運,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場跟看法,你當然可以不認同。但,如果說到「自學力」,我們都該向這些年輕人學習。
想像自己跟他們一樣,在一個悶熱封閉的空間中、缺乏睡眠的狀態下,你要怎麼找到相關的資源,建構組織、並持續進化?
原來,答案就在我們身邊!
Q:台灣的教育多是知識性的傳授,少有思考或是創意的啟發。請問要如何增進自己靈活思考的能力,從日常生活或臨床工作中找到值得研究的題材?
A:永遠要不斷的問自己「為什麼」?
你一定知道健保給付你的價格很低,醫院分給你的,更低。好,那你就問自己:為什麼健保給付價格低?為什麼醫院能夠給你那麼低?為什麼你不能像 iPhone 一樣訂高價?是醫療特殊性嗎?那美國、新加坡、香港、日本、韓國的狀況又如何?還是 single buyer 的壟斷性?還是政治特許的特色?那為什麼在醫療上,不適用公平交易法,不適用反壟斷?
我從這樣的思考中,擬定了很多的策略,也在自己的人生不停地去實踐,不斷的從回饋的訊息中,持續更新我對世界的看法與概念。
再舉個比較「醫療」的例子。我開始做多切面電腦斷層的時候,每個長輩都跟我說:「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心跳太快,不能做。且電腦斷層有輻射,應該做磁振造影。」
然後,我就問自己,心跳太快,超越電腦斷層速度的極限,不能做?但磁振造影的速度更慢,為什麼又可以作了?這不是矛盾嗎?然後繼續逼問自己,找出資料、建構論述,逐漸去拆解這裡頭的矛盾與限制。
電腦斷層有輻射,那有多少輻射?有多少風險?這風險對心臟結構異常的小孩,有意義嗎?如果想降低,多少輻射叫做低?一張 X 光的輻射是多少?我電腦斷層能不能做到?心跳太快不能做?為什麼?機器的極限如何?病童做檢查需要的到底是什麼?臨床醫師又想知道什麼?為什麼放射科一向不太喜歡做新生兒,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
經過一連串幾百個問題的思考後,我們就打造了自己的電腦斷層掃描技術、獨到的輻射設定方法,被國際學會接受,並獨步全球。(請看 SPR 網頁 2007 年得獎項目)
所以,從問自己問題開始吧!
Q:請您分享創業的過程,是因為經歷了那些事,策畫與實驗了多久,您才決定放棄醫生的工作!
A:其實我沒有放棄「醫生的工作」,我只是換個形式去定義「醫生的工作」。
就像有些人覺得,內外科才是醫師,放射科不是。也有人覺得,在醫院工作才是醫師,到藥廠當 medical director 不是。
更棒的是,醫療的訓練,讓我們看事情的方法與眾不同,有能力快速的思考各種可能性 (D/D)、去測試檢驗確認 (diagnostic test, therapeutic diagnosis),然後找到對的方向 (impression),作對的介入 (treatment)。更別說,我們有能力在高強度、低睡眠的狀況下,長時間做出正確的決策。
延伸閱讀:
2011年5月近況更新
離開醫院兩個月後的近況更新
我沒想到這半年會有這麼多有趣的事情發生
醫師未來趨勢分析
Q:多數醫學生畢業後,終其一生可能都是在醫療或研究的框框內打轉。請問,當初是因為甚麼原因,決定要走出一條異於傳統價值觀的路呢?
A:因為大一上學期,我就上過普通生物學啦!(咦)
雖然我差點被當,但我還是有學到:「biodiversity 最珍貴」,每一種生物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正因為這些大量的「不一樣」,世界才會如此美麗而穩定!
集體性是很可怕的,想想那些在毒氣室死去的猶太人,臨死前用指甲在牆壁上刮出痕跡。眾人相信的價值觀,一定是對的嗎?我想不一定……
當整個社會都相信當醫生好棒棒,然後家人把你送進醫療圈裡,但你在裡面只感到疲倦、窒息、沒有未來。眾人相信的價值觀,一定是對的嗎?我想不一定……
Q:follow 蔡醫師很久了,從吸力鴨到新思惟,心想我或許見證了一成功人物的崛起。但回歸到平凡的我,留在醫院或出去 LMD 都還舉棋不定,所以納悶的是參加這研討會,會帶給我什麼,觸發新想法?更認識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涯?或是只是讓心中奮發的火越燒越旺,但木材沒了火也滅了。
A:首先,感謝您的鼓勵。不過,其實我很平凡。你在電腦上打出這樣的問題,我也是用電腦打字回答你,其實沒什麼差異。
火越燒越旺是好事,表示你充滿熱情!但火一邊大的時候,理性的你,就要考慮木材的供給,讓自己到對的地方去燒。
如果你對研究有興趣,那就想辦法去建構一個資源生態系,讓自己的研究之火能夠延續。如果你喜歡做臨床,就要到你能有自己一片天的地方去做,不管是器械、工具、開刀房、加護病房,總要有個最低限度,才能讓火燒得健康、燒得永續。
如果你是隻老鷹,老鷹就該有鷹眼,看清楚現況,到底這是片適合你的大地,還是沒有希望的雞籠。如果覺得資源受限、翅膀張不開,心裡難受,那就掙脫,讓自己到更大的世界去吧!
Q:創業是很多人的夢想,想請問創業的基金是如何籌措的?
A:很多朋友覺得,找人募資拿錢就好了。關於這點,我會建議您看 Mr. Jamie 的文章,理解幾個觀念:到底需要多少錢?什麼時候可以借錢?拿錢可能會出什麼問題?
我很早就在思考,我要做的事業,規模要多大、起始資金約多少、我公司的股權組成等等問題。我想了大概兩年左右,整個計畫大修改兩次,大轉彎一次,然後才是現在的樣子。
財務方面,我決定能自己出就自己出。
這是為什麼我開國產 Ford,但我的朋友們開 Volvo/Lexus/Infiniti;我住台中,我的朋友們住台北;我的房子室內 28 坪,我的朋友們 82 坪。
我也知道 Volvo 更安全、梨子咖啡館更好吃、台北更熱鬧、82 坪住起來更爽。只是我知道,「財務自由度」以及所帶來的「公司經營反應速度」,對我更重要。
Q:醫界相對外面世界其實單純也善良許多。若考慮在醫院以外創業,有哪些細節要注意,才不會被當肥羊宰或是上當受騙?
A:說老實話,我認為醫界沒有比較單純善良,如果你真的仔細感受過的話。
以下幾則公開新聞供您參考:
[新聞] 蘇清泉回批:急診醫師薪資高
高大成落選全聯中市醫師反彈
兒童醫院准了! 4家今年掛牌
如果您真的想創業,只要在兩三家大型組織待過,做過深入的努力與學習,多參與各種團隊與會議,並深切感受大型組織裡頭必然會有的辦公室政治、鉤心鬥角、互相砍殺、互抽資源、表裡不一,會發現,其實社會就是這樣。
年輕一代更適合創業。因為我們出道的時候,資源更擁擠、大家吃相更難看,如果你在最艱困的時代都能存活,那創業對你來說怎麼會難呢?XD
Q:蔡校長什麼時候參選公職?
A:「公職」?唉唷,饒了我吧,我在公家機關服務十年了,讓我先好好享受微型企業的靈活度。
Q:想跟當初的自己說什麼?什麼是努力過之後,回頭看覺得最浪費時間的事情?人生旅途中可以與後輩分享的最無悔與最遺憾的抉擇是什麼?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是否會想作什麼不一樣的決定?
A:還好耶,其實我沒有什麼後悔的事情,或者覺得浪費時間的回憶。每一段故事都有他發生的必然性,以及事後讓我學到的事情。
想做到這樣,就必須在每個疑惑猶豫的關卡,替自己深思,並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Q:請問「學術成就」是醫師塑造國際性的個人品牌的最佳途徑嗎?請問剛踏入研究領域如何設定未來幾年的目標與成果驗收?
A:是。因為醫術不會自己講話,你才會。上了舞台講自己醫術多厲害,大家都覺得是吹牛。所以,學術世界雖然不完美,但他有 全球化 以及 同儕審閱 的特色。
建議決定要做研究後,除了睡覺以外的時間,下班與週末全部砸下去加班,「沒日沒夜過兩年」,一定會有成果。然後,再根據你這兩年對「學術世界」的認識,決定下一步。
我就是這樣起飛的。起飛最困難,會了這個,後面就沒問題。
Q:希望聽聽講者經驗或是具體作法:
1. 目前的工作如果沒前景,如何找到新的出路?
2. 未來的目標如何訂定才切中自己需求?是邊做邊修正?
3. 時間管理的究極應用?
A:目前的工作如果沒前景,那你就要思考,前景對你多重要。如果繼續做,領持平或逐漸下降的薪水,你的人生會不會有遺憾。如果不會,那就待在這裡,別換工作了。
如果會有遺憾,那就趁早行動,如果你像我一樣對教學有興趣,那就去思考:為什麼廠商會邀請我演講?我的價值在哪裡?我要有多少的演講費才能過活?如果沒人請我演講,我該怎麼去創造舞台給自己演講?是沒有市場,還是只是沒有被建構好的商業模式?
思考跟行動,是找到出路的兩大前提。
我在辭掉醫院工作時,給自己的目標設定是:「全家能吃飽、小孩的教育費不能受損。」婉君跟我算出一個數額,有關每個月需要的最低開支。然後給自己壓力,吃老本只能有一年時間 (安全起見,其實我存了約三年的生活費),幸運的,我在約八個月的時候,就超過自己設定的目標,存活下來。
時間管理,其實就是人生資源管理。究極應用,就是活出一個你真正想要,而完全沒有遺憾的人生!
Q:我有興趣知道如何在工作、家庭、專業、自我當中安排時間?請舉自身實際經驗,而非 general knowledge 分享,謝謝。
A:我的經驗是,專業發展要把握生小孩之前的黃金青春。因為小孩與事業相比,是很強大的資源競爭對手,而且你可能會心甘情願的把時間、金錢、精力分給他。
建議,至少要把握生小孩之前的這幾年,完成專業起飛。
從住院醫師訓練開始,我就想站上國際舞台,時常飛到世界各地分享我的知識,成為放射界的「大師」。這夢想很好笑,所以我沒有跟別人說過,那年我 26 歲。
然後我給自己設定,在 30 歲之前,我要站上國際舞台,幸運的,在我有 12 篇 SCI 文章發表之後,國際能見度打開,開始連續獲邀演講,那年我 28 歲。
從 26 到 30 歲這幾年,我真是沒日沒夜的過,盡量在上班時間完成所有臨床、教學、行政工作,在每天晚上與週末,都繼續在專業上突破,看國外的網站、看別人的研究、想想自己還有哪裡可以突破的。休閒呢,就是藉著演講與發表的機會,帶著老婆,到台灣各縣市,以及世界各大城市演講,看看不同城市的風貌以及文化。
聽起來很可憐,但其實還好,因為去過的「世界各大城市」還不少,包括:柏林、維也納、新德里、曼谷、新加坡、馬尼拉、東京、首爾、光州、濟州島、北京、上海、廈門、香港、紐奧良、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裡頭好幾個城市我去過不只一次。
Q:面對越來越飽和爆炸的世界,如何守住基本功卻又能看出關鍵性問題,並有堅持改革的能力,且去最大化一個人的時間和力量來改變,不論是醫療上或是社會上?
A:兩個建議:大量閱讀、勇於改變。
大量閱讀,讓你能知道世界趨勢,從 iPhone 觀察到 UX、從政治體制觀察到商業模式。建議使用 facebook,多追蹤不同領域的意見領導者。
勇於改變,讓你能永遠記得進入新領域的那種辛苦,而且逐漸適應。建議多接觸不同的領域,甚至多走幾家不同的醫院。
Q:在醫師培育過程中,最讓人看不順眼,最想要改革/加強的地方?請問您覺得醫學教育教了您什麼事?
A:醫師培育過程中,對於體制無法有效釋放年輕世代的創意與能量,是我覺得最可惜的地方。醫學教育教了我很多,包括肩膀不在頭部、耳朵不會長毛、香蕉跟太陽花不一樣……等。
高等教育所缺乏的,就是我這些年舉辦活動,所想補足的,從 簡報 到 研究,從 挫折 到 生涯,從 醫學專業 到 醫學教育沒教的事。都是我們想用「行動」去補足的。
Q:醫界文化重視輩分,社會剝削醫界,有些前輩會再把垃圾到給別人,表面上冠冕堂皇,實際上卻盡做一些剝削後進的骯髒事。帶領醫院或是科部的人,如果是一些無腦(能)的前輩,我可以怎麼辦?
A:習慣他,然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或者 離開他。
整體來說,這個社會上,壞主管比好主管多很多。加上好主管的好,常常不是你心中想要的好,這就使得好主管稀少到,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一樣少。
其實,人都是自利的。所以,在一個彼此都有利的狀況下去合作,最能長久。如果你的主管吃人不吐骨頭,或者合作的狀況已經影響到你的心理或身體健康,而你也想不出怎樣可以改變這個狀態,那就離開吧。
Q:想請問蔡醫師,如何幫孩子選擇學校和訓練孩子外語能力?
A:其實我也還在學,也沒有答案。
我是選擇公立學校,然後給小孩英文的學習環境,安親班或補習班,每年固定帶他們到需要講英文的地方,像是香港、新加坡,逼他們自己買東西、點餐。
給他們資源學習,並讓他體驗「自己為什麼需要這個能力」。動機先行,資源其後。這是我粗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