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內 結交 16 位良師益友的方法

 

作者:高醫附醫 麻醉科 徐雍和 醫師

 

徐雍和

 

認識一位博學多聞的好友,可以讓自己學習謙虛;閱讀一本深入淺出的好書,則能讓自己視野開闊;參加一場新思惟國際的演講,則能讓你一次滿足以上多個願望。

 

醫學教育沒教的事》這個題目訂得很好,也是許多人在近幾年醫療環境快速沉淪、醫療體系逐漸崩解的氛圍下想問的大問號。但緊接著更大的問題是,這些「沒教的事」又應該由哪些人來教呢?

 

很幸運的,在台灣醫界都有人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更令人感動的,由蔡依橙醫師所帶領的新思惟國際團隊,竟然能夠將這些「優秀教師」們在邀請在同一地點,在短短一天緊湊的課程當中,向嗷嗷待哺的聽眾們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和跳脫框架的思考模式。

 

課程中講者妙語如珠,但神經學告訴我們,雙手在鍵盤上所能留下的資訊量,遠低於耳朵聽到進入大腦理解的程度。因此,將在以下回味著一些個人覺得「本日最經典」的名句,但實際上醍醐灌頂的程度,遠超出文字所能表達。

 

黃寒裕醫師「為什麼重症醫療沒辦法做到老,因為你會先做到死!」雖然因為爆表的壓力和不合理的大老文化,使得自己離開醫學中心轉戰基層診所,但從話語之中還是聽得出黃醫師對重症醫學的熱情。人生必須有捨才有得,捨掉不合理的環境,卻能夠換來社區民眾的信賴及健康,還有,老婆的溫暖微笑。

 

陳志誠醫師「良好的溝通技巧就是,不管我有沒有關心你,你都覺得我在關心你!」一個沒有教職、沒有 SCI 論文的醫師,有甚麼關係?對醫師和病人而言,回歸最基本的信賴和互助,這不就是我們從醫的本質和初衷嗎?恭喜陳醫師在生活和下鄉服務之間取得平衡,更能開創人生的第二、第三專長,美麗的咖啡拉花令人讚嘆不已。

 

李紹榕醫師「先顧自己,再顧病人。」乍聽之下,不明就裡的外行人可能會以為怎麼會有醫師這麼自私殘忍?但在我看來,卻是李醫師對醫療古道熱腸的衷心告白!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之下,還有多少人願意從事重症科別?若這些重症醫師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只知道開啟大老「醫德模式」去看病行醫,很快就會陣亡在醫療前線了。(就算是美國隊長也要帶個盾牌啊!)活著,是為了救治更多病人。相當佩服這樣的俠氣仁醫,感動。

 

柯紹華醫師「管理,比醫改更有效。」十分認同柯醫師的這句話。良好的醫務管理,能夠改善醫療流程,增加病人安全,並且提供醫護人員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單一要求醫護供給方提升品質、培養醫德是不智、又毫無效率的做法。不要作繭自縛在鬼島中載浮載沉,讓我們去外頭看看外國人怎麼做?如何才能紮紮實實的做好評鑑期許,而不是製造一堆廢紙敷衍過關。

 

劉育志/白映俞醫師「幸福快樂在於你所關注的事物,而非全部擁有。」曾經也體驗過白醫師帶著憤怒、不耐、無力、沒有希望的心情去上班的窘境。當我們捫心自問生命中最想追尋的東西,如果根本不存在前方的道路上,為什麼要傻傻地繼續走下去?該是披荊斬棘,自己另拓小徑的時候了。夫婦倆向我們展示了這本人生幸福小說將繼續寫下去。

 

綠角「認真是拚不過迷戀的。」這段引述自侯文詠醫師的句子,可能是所有人心得中被傳誦過最多次的經典了吧!綠角醫師告訴我們,追求你所愛的,並逐步累積,持續走、慢慢走,漫漫長路已經在你身後。曾經拜讀過綠角的部落格及著作,關於投資每一個建議、每一段結論,都是經由縝密的思考、合理的推斷和豐富的 reference 得到的精華,我是抱著讀 EBM 的心態去閱讀驗證的,實在熟悉不過了。

 

蔡校長「成為(老闆的)投資,而非開支。」蔡依橙醫師簡明扼要的薈萃了今日講座精華。將自己視為人力市場上的產品,究竟自己能夠呈現甚麼樣的價值?16 種不同的人生態度,能讓自己累積多少經驗資本?我們該怎樣做到與其他人的差異性?這些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屬於每個人心中的正解,將在未來的人生當中慢慢浮現。

 

我想,今天這場講座,如果在人們心中可成為「經典」的話,最關鍵的價值在於告訴學生或已在醫療界服務的人們一個觀念「醫療不是框架的本身,而是我們帶著框架的心限制了醫療的可能性!

 

16 位良師益友告訴你,你的選擇原來充滿著「多樣性」(diversity,蔡校長貫穿全場、不斷強調的字眼),而這些成功的範例不是經由文字敘述、也不是從螢光幕投射出來,是以他們本人直接在面前敘說著「醫學後」的人生。這個鬼島上,他們正在做著這些有趣的事。

 

有趣的事,我也可以。

 

 

有趣的學習 新思惟國際

 

 

本篇發表於 心得回饋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