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問答] 文創寫作:從外科神鵰俠侶到量產寫作團隊

 

作者:劉育志白映俞

 

劉育志 白映俞 作品集

 

Q:想請問各位講者,是因為什麼動機在什麼階段(年齡?職位?)決定要走上歪路(誤),強化醫學以外多元專長或直接開展 second career?謝謝。

 

A(劉育志):
我從 2006 年開始寫網誌,那時候是住院醫師,一開始寫網誌發文章只是種消遣,自娛娛人,當時完全不覺得寫作會改變自己的人生。直到當了幾年主治醫師,也搞懂醫療的現況與可能的未來,我便漸漸增加寫作的比重,並且計畫走上不同的道路。

 

 

Q:在培養醫療以外興趣的初期階段,如何決定投入的時間與資源,並維持既有的工作品質?

 

A(劉育志):
將時間投入自己的興趣當然不會影響工作品質,因為每個人的生活中本來就應該具有工作和休閒兩部分,在休閒時間玩自己的興趣是徹頭徹尾的天經地義。換個角度來講,若我們把應該休閒的時間都拿來工作,甚至認為理所當然,那將會非常危險,沒日沒夜的工作會危及生理、心理,最後反而讓工作品質越來越差。

 

 

Q:如何在兼顧臨床工作以及家庭之下,找到另可「謀生」的第二專長?

 

A(劉育志):
建議在一開始不要把目標放在「謀生」。比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問自己「在忙完工作與家庭之後,還有多少時間用在自己的興趣」,若缺少了興趣,生命只剩下工作,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無論能不能拿來「謀生」,每個人都該擁有豐富自己生命的「興趣」。當然,若能把自己的「興趣」玩成了「專長」,進而拿來「謀生」,那就是最棒的結局。

 

 

Q:醫師轉職成作家如何創造自己的品牌與市場?

 

A(劉育志):
一個「品牌」會具有價值就是因為「獨一無二」,所以都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的特點、專長在那兒,並且能夠經由這些特點去建構屬於自己的「品牌」。好比說,你可以崇拜金庸,但是不要試圖成為「金庸第二」或去寫一本「笑傲澄清湖」,而是要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小說家」或「武俠小說家」。用自己的特點與能力打造獨一無二的「品牌」,自然就能創造價值(有形或無形的價值)。這樣的能力在你自己的手中,教不會、偷不來,但是別人也奪不走。

 

 

Q:若有曾經做過兩種不同工作的講者,一種為領固定薪(大醫院醫師),一種為自由業性質(如律師、作家、餐飲業等等),希望可以分享在兩類工作環境中的經驗差別,分別有什麼苦處或困難,有什麼優點,以及如何影響人生,謝謝!

 

A(劉育志):
世界上的老鷹也有兩種生活方式,一種是在天上翱翔,靠自己的速度與準度來獵食;另一種是住在動物園的籠子裡,沒有日曬雨淋,吃飽喝足也不成問題。如果老鷹,會喜歡哪一個生活方式?

 

沒錯,有人喜歡飛翔,有人喜歡溫飽,各有所志。但是千萬要想清楚,所謂的「穩定」真的「穩定」嗎?當動物園的經費拮据,老闆決定不定期減少動物們的伙食時,完全不需要經過老鷹們的同意,什麼時候打八折、什麼時候少一餐都隨他高興。直到有一天,籠子的屋頂壞了、坍了、漏水了,老闆可能連修都懶得修,因為他曉得在籠子裡住久了的老鷹,就算拆掉屋頂,也不會飛走。

 

 

Q:有沒有「繪圖才能」加「醫療專業」發展的市場?

 

A(白映俞):
市場的話我不敢講。我是從陪女兒一起畫畫的過程中,開始拿筆亂塗。有天女兒問了句「媽媽,我們吃下的東西跑去哪裡」,我不想只以「變成便便」作結,於是認真畫了趟食物的旅程,由此培養出以漫畫解釋人體的興趣,目前不具任何市場規模 ^^::

 

不過,新的世代是視覺系世代,如果能夠將各種醫療專業與圖像結合,新世代的接受度應該都會不錯。

 

A(劉育志):
汽車大王 亨利‧福特 說:「如果當年我去問顧客有什麼需求,他們肯定會回答『一匹更快的馬』。」

 

記住,「市場」是被創造出來的。福特不是因為「有市場」所以生產汽車;J.K.羅琳 也不是因為「有市場」所以寫出哈利波特。

 

對新世代的年輕人而言,「找工作」通常只會找到「普普的爛工作」,最好的方法是培養自己的「不可取代性」,然後替自己「創造工作」。

 

花幾年的時間籌拍一部全世界都知道結局的電影,聽起來很傻,因為似乎沒有什麼市場,但是 1997 年上映的「鐵達尼號」成了影史上最賣座電影之一。市場,是被創造出來的。

 

 

Q:之前參加蔡校長的《青年醫學研究論壇》,後座力無窮!看到 6 位學術界的超級賽亞人,竟只剩下一位還在醫學中心,其他已在自己的領域衝出一片天。「不要再抬轎喔,會被吃掉的!」於是六年整外的訓練結束,我決定放棄醫學中心的路線,轉投入醫學設備的研發與開拓。但心中一直有團淡淡煙霧,揮之不去:離開,就不是醫生了。「醫德」這個使命感,我該如何將其放下,或將其轉化?

 

A(劉育志):
「醫德」是個虛無飄渺的名詞,大抵是為了詆損別人才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報紙上罵人「沒醫德」,卻很少見到誇獎別人「有醫德」。這種概念很類似古代的「貞節牌坊」,表面上是種榮耀,實際上不過就只是父權社會下禁錮、束縛女性的招數。對女人而言,貞節牌坊是沉重、悲慘的枷鎖。

 

當年的魯迅便用「吃人的禮教」來批判,用力扯下以仁義道德來裝飾的封建思維。醫事人員需要遵守的是醫學倫理(尊重自主原則、行善原則、不傷害原則、正義原則),而非無限上綱、虛無飄渺的「醫德」。

 

行善、正義、不傷害這些原則,其實在許多行業也都適用,無論走在什麼路上皆可以此提醒自己,並且當作行為處事的準則。

 

 

Q:我很喜歡臨床服務。但是身處醫學中心,研究及發表文章的壓力無時無刻不在,老實說個人是真的無意於此。然而,離開此處出外找工作,雖然面對家人朋友說得信心滿滿,其實內心深處仍然藏著不確定的恐懼。當此之時,該如何自處?

 

A(劉育志):
對於未知的「不確定性」會讓人感到恐懼,所以多數人會害怕改變,不願離開自己原來的環境。但是所謂的「舒適圈」其實不見得「舒適」,往往只是「習慣」而已。

 

通常在你跨出去之後,才會突然驚覺原來世界這麼大、這麼精彩,也會漸漸醒悟,原來許多的恐懼只是自己的想像,且被過度地放大。

 

困住自己、囚禁自己的幾乎都是自己的腦子。

 

 

Q:如何面對外界的質疑或是家人的不同意?如何去爭取支持呢?

 

A(劉育志):
這個問題和「我要如何才能追到女朋友?」其實很類似。只有你自己曉得自己的人生「缺什麼」、「要什麼」、或者「是什麼」,別人的質疑、期待、支持、反對都是其次,甚至可說是無關緊要,畢竟只有你自己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問問自己,你追求的是別人的認同還是自己的人生?

 

如果因為有人反對就決定和男朋友或女朋友解除婚約,那肯定愛得沒有很深。

 

 

Q:跳脫框架後,可以面對較為困頓的經濟現實嗎?

 

A(劉育志):
首先,並不需要用「非此即彼」的方法來思考,你可以採取漸進式轉變,一步步調整投入時間的分配,同時也讓收入來源慢慢轉換。

 

另外,務必要好好思考,就算你留在工作崗位,你的收入在五年、十年後會如何變化。會變多?還是變少?零底薪?一年一簽?如果你發現,付出同樣的工作量,收入卻已漸漸縮水,甚至大幅縮水,那就更需要即早因應去面對你所擔憂的經濟現實。到時候才要想辦法找出路,可就太遲囉。

 

 

Q:如何相信自己選擇的另類道路就是正確的?權衡過失敗的風險嗎?在遭遇挫折時又是如何堅持下去而非放棄。

 

A(劉育志):
看待自己的選擇除了用「有形的收入」之外,還要用「無形的價值」來衡量。健康、快樂、自信、成就感等皆是人生中重要但無形的「價值」。若是能夠由工作中不斷獲得健康、快樂、自信、成就感這些正向價值,那就是正確的道路。相反的,倘若經常處在暴躁、屈辱、空虛、無力感,那就代表問題很大,需要盡快修正。

 

 

Q:您好,「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中,提到希望每個人都要能回答自己三個重要問題: 1. 如何使工作生涯成功、快樂? 2. 如何讓自己與配偶、兒女、朋友的關係成為快樂的泉源? 3. 如何堅守原則以免除牢獄之災?在這個論壇中提到了第一、三項,希望有講者分享對第二個問題的看法及三個方面的平衡拿捏,謝謝。 PS: 身邊很多女性同事因為第二個問題猶豫自己的選擇,也有男性同事選擇停職自己育嬰來配合配偶的人生選擇。

 

A(白映俞):
要讓人與人的關係成為快樂的泉源,大概要先放棄「兼顧」和「平衡」這些想法(笑),人際關係不是 SCI,無法用分數衡量啊!記得小時候有個關於負子蟾的閱讀測驗,說著這隻奇怪動物,老是喜歡邊走邊把遇到的東西放到自己身上,果不其然,沒多久就把自己壓死了。是的,故事就這麼嘎然而止,進入測驗部份。

 

我忘記測驗到底考了什麼東西,不過「自己把自己壓死」這件事情倒是讓我很震撼,更恐怖的是,或許這樣的個案還不少。我遇過一些學長姊,以「好吧,誰叫我需要一個人來當孩子的媽/爸」看待另一半,這類充滿「被脅迫」與「勉強妥協」的關係,背上的委屈一件多過一件,大概就是等著自己壓死自己,很難快樂啊。

 

家人間要彼此相處愉快,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溝通良好,利用溝通將不健康不快樂的事情丟掉,並且花時間共同創造許多美好回憶。所以,我們唯一要累積的就是快樂,而快樂就是自己各式各樣選擇的累積,萬一快樂不起來,就要重整一下過去的選擇。

 

 

Q:對於女醫師來說如何兼顧家庭與工作?如何在生涯規劃與家庭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A(白映俞):
現代社會女性角色無疑是相當多元,任何職業皆然,結不結婚?懷不懷孕?工不工作?避不避孕?成為每位女性逃避不了的多重選擇題。選多了,怕倒扣分數;選少了,又心有不甘。剛開始我是選擇一把抓的,工作結婚懷孕生小孩,而處於醫療環境的我們必須先認清一件事實,就是醫院對員工而言並不是個「母嬰親善環境」,女醫師可能要邊懷孕邊值班,邊坐月子邊寫論文,甚至丟下小孩趕回醫院開刀。

 

對我而言這些都還好,撐著撐著,反正就過來了,畢竟是自己喜愛的事業。

 

然而當孩子漸漸長大,自己體會到身為人母的角色重要性,我愈來愈想多花點時間陪孩子認識世界,同時,我愈來愈不想值班,半夜為了無謂的瑣事拋下孩子。所以我選擇離開醫療工作。

 

一年多後,我重返職場,選擇到不用值班的診所工作,看的診數亦不多,陪孩子的時間依然充裕。

 

其實在這些決策過程中,我不會去考慮「兼顧」家庭與工作,也不會考量「平衡」。「兼顧」及「平衡」與否,或許是外人評價女性時的參考指標;但對自己而言,這階段的重心是什麼,這階段自己在乎的是什麼,哪個可以等,哪個不能等,都是只有自己與最親近的人才能決定與明白的,蹺蹺板本來就不會一路保持不動。隨著年齡漸長,我體認到與自己和平共處真的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學會不要對自己太過苛刻,不要隨時隨地挑三揀四,不要永遠以別人的眼光看自己,才能活得怡然自得。蹺蹺板的重心不是我們事先能夠決定的,而是會隨著時間與成長變化的。所以我的建議是,生活不是按表操課,不要規劃自己要幾歲結婚、幾歲生小孩、幾歲拿博士、幾歲升教授。

 

若是遇到困難的取捨問題時,想想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的一段話:「有人以為,堅持使我們更強壯;其實,有時候使我們更強壯的,是鬆手。」平衡和兼顧並不是重點,而是自己樂在生活。

 

 

Q:醫師的家庭問題,常常很難處理。在工作的,時間被壓縮得很少。當老闆的,又常因為主掌經濟權或太有錢而變壞。工作壓力也使得醫師們下班後不想再花心力處理家庭裡的人際或情緒情感問題。醫師是否應該從醫學院時期就加強兩性教育?

 

A(白映俞):
坦白說,念醫學系的人或許有種特質,從小就被教育要贏過許多人,要為鄉親父老爭一口氣。很自然地,我們隨時隨地都想拼命。我們的受教過程讓我們太在意「結果」,而不是享受生活的「過程」。更慘的是,從小就需要承擔許多成敗結果這件事,讓我們從很小就學會去掩飾失敗,而不是檢討為什麼會失敗。

 

家庭關係不像事業具有明確的評比項目,而是一場沒有任何明確評量方式的挑戰,以至於許多人會輕忽,或誤以為這是件自然而然地事情。醫院帶來的問題是太過緊湊及現實,每天我們都與時間與有限資源作戰,以至於容易忘記善待他人。可是就親密關係而言,互相善待是最基礎的。一位不快樂、不用心、時間又被壓縮的個人,怎麼能有舒服的家庭生活呢?

 

因此我覺得兩性教育不是重點,時間與金錢也不是藉口,重點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追尋的目標,了解家庭的重要性(雖然沒有評量標準),並找到互相肯定彼此目標的另一半,放下緊張,放下焦慮,忘記競爭力,忘記效率,並用心經營,用心感受,兩人才能一起走下去。

 

 

本篇發表於 課前問答 並標籤為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