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研討會 解答了我的迷惘

 

作者:嘉義長庚 新陳代謝科 黃峻偉 醫師

 

過去的幾年,許多人都在講,醫療即將崩潰。身處在白色巨塔中的我,感到這塔的底層已經不穩定:遙遙無期的值班,毫無上限的醫療賠償,做不完的文書工作,以及往下探底的薪水。但是,明明知道這座高塔已經即將崩壞,卻不知道該如何逃生。

 

過去一年,做了很多不一樣的嘗試與改變:一個人的單車環島,參加公民運動,開始到處演講,並將科內的大型活動強化。跨出步伐時,卻也開始迷惘,這些改變,是否能帶著我走向一個新的方向。

 

簡報設計:黃峻偉醫師

 

這堂醫學教育沒教的課程,解答了我的迷惘。

 

賴奕菁和黃寒裕夫妻,告訴我們,即使是再有能力的醫師,在離開醫院這個保護網後,面對直接肉搏的開業醫環境,也會面臨到很大問題。而夫妻雙人的組合,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式。

 

陳志誠醫師的經歷,很像我過去幾年:求學/工作過程遇到挫折,對於研究所/論文沒有投注心力,對咖啡有興趣,也在山地支援,而且也住在嘉義。看著陳醫師的過程,就好像走在我前面幾步的前輩,告訴我,這樣的做法是可行的:一個能力不是很出眾的醫師,即使遇到種種挫折,在堅持初衷下,仍然能開創自己的一片天。

 

李紹榕醫師倪秋華夫妻的組合,則是告訴我們急重症科別在面對險惡的醫療糾紛時如何解決。李醫師的理念可說打破了醫界前輩告訴我們要對病人盡心盡力的想法。在這現實環境中,醫護人員對病人應該是以彼之道還彼之身。病人對我們好,我們努力救治病人,但是當病人或家屬想告我們時,我們也要給予反擊的力道。

 

簡報設計:黃峻偉醫師

 

柯紹華醫師的境界則走得太遠了,對我而言,真的有點難跟上他腳步。只能知道在臨床工作之上,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做。

 

在剛畢業時,曾考慮過投入 MSF 或是國合會的醫療外交工作,但是種種的現實狀況,讓我打消了這樣的念頭。看到趙鈞志醫師分享他在過去兩年 MSF 的經驗,讓人羨慕。羨慕的是,原來要出去不難,只要肯投入時間,金錢,以及技術就可以。但是,至今我所面臨的現實壓力,仍然沒有辦法讓我能長期參與國際醫療,只能選擇做短期的義診形式。

 

張志華理事長,是我一直很尊敬的前輩。看著他與一群醫界前輩,把網路中對現實醫療環境的不滿,轉化成實體化的組織,這當中的困難,大概只有曾經做過的人才能了解。而醫勞盟的成立和運行,也喚醒了社會對於醫護人員勞動條件的注意。而這樣的行動,也自然吸引了資本家和政府的猛烈砲火。

 

過去的一個月,參與過大型活動,也擔任了重要幹部,在這當中,我們團體的所作所為就引來了主流體系的批判,當中的一些,就已經令大家相當的緊張。而醫勞盟的所作所為,不僅僅是反抗,而是會顛覆醫療體系作為的一種組織,所受到的批判和壓力,可想見是相當的大。因此,能聽到張理事長道來這當中的艱辛,也讓我有所成長。

 

最後一個區段的三組四位醫師組合,則是更加令人讚嘆。這幾年一直跟隨著綠角小志志夫妻蔡校長的文章前進。但是對於他們怎麼決定離開醫界,怎麼獲得第二專長,怎麼獲得目前成就,卻相當百思不解。而且,當醫師,要投入的成本相當龐大,7 年的醫學教育,3 至 5 年的住院醫師訓練,人生的 1/3 就在上面,還有雖然很血汗但是數量也不少的收入。當決定轉行時,這些過往的投資,就變成了沈沒成本。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第二專長,如何鼓起勇氣離開。從四位醫師的演講中,我大概找到了屬於我自己的答案。

 

簡報設計:黃峻偉醫師

 

這堂課程除了解答了我對於醫療崩潰下如何尋找出路的迷惘外,也從中不斷觀察如何舉辦大型的活動。如何一口氣安排 16 位講者,如何將講者的內容分區段,如何安排演講時段,如何處理大量的聽眾的報到,飲食等問題。種種的小細節,都顯示出新思惟團隊的功力。

 

 

協助迷惘的你找到解答 新思惟國際

 

 

本篇發表於 心得回饋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