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需要培養 改變需要醞釀 機會需要創造

 

作者:慈濟大學 醫學系 許晉譯

 

01_HsuCI

 

畢業前夕,參加了《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認識了 16 個不同的路途,不同的風景。才驚覺,白色巨塔裡的單調,並非唯一。

 

對於醫學生來說,最難克服的應該就是課程的報名費用。後來看了蔡校長附上的外國相關課程連結,才知道原來我們是吃米不知道米價。在蔡校長的課程之中,更清楚分析為什麼外國人會願意付那麼多的費用去參加課程。因為每一次上課的成本都太高了

 

而蔡校長願意去組織這樣子的課程,讓國人能夠不用遠赴海外去上類似的課程。行前每個聽聞我們要來上課的人都說我們瘋了,居然願意拋棄這麼多小朋友去上一天的課。但是吳偉愷學長的一席話,「你們來參加的人,二十年後會感謝我!」。因此開始了改變之旅。

 

我記得我的課前提問是,「醫生相對於其他職業,人生的每個關卡幾乎都是設定好的。要突破窠臼,跳出輪迴,需要怎樣的準備與努力?」 這一題是趙鈞志醫師回答我的,他回答我「需要的不是準備,而是決心。」、「重點從來不是難不難,是你要不要」。

 

而我發現,每一個老師也都曾經在這醫學的巨輪中成長,他們在其中努力付出,但是在疲累時,在受挫時,在失望時,他們選擇的不是繼續埋頭苦幹,而是給自己停下來,讓自己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有些老師,利用自己在興趣之中的喜悅,去淡化醫療工作中的苦悶,逐漸發現,其實自己的興趣似乎有另外一片天空,投資更多心力,讓自己成為其中的翹楚。

 

而或許是因為,醫學生投資的醫學的成本實在太高,醫學系七年,專科醫師三到七年,這十幾年的光陰,似乎變成轉換跑道的高牆。總是努力地說服自己,瑪麗亞之牆的另外一端是一個充滿巨人的社會,縱使高牆內糧食不足,還是忍痛繼續堅持下去吧!

 

在高牆內倒下的人一個接一個,自己卻會覺得下一個不是我,但是劉育志醫師的分析,揭露許多我們不知道,或許該說不願意面對的真相。但是沉重的數據逼迫我們不得不去面對。讓即將真正進入瑪莉亞之牆的我去思考,自己擁有什麼樣的優勢,該幫自己創造什麼樣的優勢,該怎麼樣讓自己不一樣?

 

上課之前,更會覺得,台灣如果真的混不下去,大不了被外派到大陸就好。在上完柯老大的課之後,才發現,「代誌不是憨人所想的這樣」。技術面上,台灣的醫師能力未必比大陸的醫師好,實務面上,在大陸,政治力和關係遠勝於一切。

 

那那那……我去薪水更好的新加坡好了!它們只需要頂尖的醫學人才,但沉重的生活壓力是需要解決的課題。那馬來西亞總可以了吧?不好意思,語言可能不通喔!而且排華的情形有點嚴重 (從馬來西亞的交換學生得知此訊息)。

 

聽完這些,讓我覺得想要用醫生這個身分烙跑,似乎也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而國內的環境又日漸嚴苛。的確是該仔細盤算一下,自己未來這幾年要如何準備所需的籌碼。

 

而這些改變的開始,是從蔡校長主辦的新思論壇開始。

 

不得不說蔡依橙醫師說話有一種非凡的魅力,一上台彷彿有千萬盞鎂光燈打在他身上。從一開始到結尾,一字一句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之中。不經讓我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過去,造就現在的他呢?

 

在瀏覽他的部落格後,我敢肯定的,絕對不是整日埋首在書案之中。從學生時代的他,就積極參與各項與課業無關的事物。這彷彿也遵守了 80/20 法則,只是改變他的是那與眾不同的百分之二十。

 

這也如同綠角大大所說,其實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收穫,其實都是一種意外的收穫。一開始絕對不是因為某些目的,而去付出。而現在我們所該做的,就是努力的經營自己,無論在醫學或者是在興趣。

 

其實,聽完了每一個人的故事之後,讓我更加迷惘了!我真的要繼續在這座看似死胡同的城池裡繼續努力嗎?我真的有能力去翻越那道心中的瑪麗亞之牆嗎?這時候,在慈濟醫院指導過我的黃寒裕醫師提醒了我:「現階段最重要的,還是要讓自己累積一定的歷練,具備一定能力之後,才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的確,能力需要培養,改變需要醞釀,機會需要創造。豐了羽翼,縱使逆風飛翔,也能摶扶搖而直上。

 

 

改變的開始 新思惟國際

 

 

本篇發表於 心得回饋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